反观爷爷奶奶,一百已经是最多了。我的童年没少他们的骂。
小时候我还很犟,什么都要争赢。
好巧不巧,我奶奶也是这么一个人。
所以我跟我奶奶从小就有吵不完的架,当时我还小,不懂这些。
可她已经年过半百了,还要跟一个孩子较劲,一定要骂赢。
骂赢了还没完,后面还得加上十多分钟说我不孝顺的话。
当时我还多少有点愧疚,尽管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。
但现在想想,当时我才几岁?有十岁吗?我连孝顺是什么都不知道,就把不孝顺这个标签往我身上贴。
我的家庭就是这样,一群没有脑子的巨婴。
所以很多人说什么,“你现在可能不觉得这是家,但你长大后就会喜欢家了”之类的话,我都挺嗤之以鼻的。
很多事都没有绝对,就像一句很经典的话——“你长大以后就会懂的”。
实则不然,绝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,庸庸碌碌地活完一辈子。
他们不会懂多少人生的道理,阅历和年纪并不一定成正比。
阅历才是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主要因素,而不是时间。
所以我对大多数空有年纪,没有脑袋的老人都没多少尊敬的心。
那个住了十七年的家也是一样。没有多少怀念,离开只会让我庆幸。
出生在小县城一个普通甚至贫困家庭的我,没有积累阅历的条件,甚至还一度被歪理捆绑,按道理来说也会像父母一样成长,然后按照固定公式结婚生子吵架和好。
是阅读改变了我。
上百上千本的阅读量丰富了我的阅历,让变得聪明,更加善于换位思考同时,也让我在其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。
一条属于理想主义者的道路。